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龙安区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聚焦民生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把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贯穿始终,用实干推动主题教育落地见效。
在促进产业振兴中谋实招。驻村第一书记聚焦“一村一品”,深入挖掘当地土地资源,推动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的“双绑”机制落地见效,持续深化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全区70余派驻村已形成优质小杂粮、特色中草药、新品种花椒、辣椒、南瓜、酸枣等10余种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模式,引进10个致富项目,帮助村民增收100余万元。善应镇南平村积极对接河南裕盛益民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南瓜种植与加工,带动了周边近百名群众的就业;马投涧镇李家安村形成了集酸枣糕、酸枣饮料、酸枣仁、酸枣枕等一条龙产业,利用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推动龙安“土特产”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在提升幸福指数中用实劲。驻村第一书记紧盯驻村帮扶职责,一方面完善基础硬件设施,满足群众日常文化活动需要,同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宣讲娱乐活动,将公共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切实提升幸福指数。将积极争取到的各项资金共260多万元用于驻村帮扶工作中,修建村级道路14公里,安装路灯300余盏,第一书记派驻村的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全部提档升级。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龙泉镇东上庄村被命名为“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善应镇南善应村强力推进120平方米高标准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落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软弱涣散村马家乡新大堰村将村里2000多米的背街小巷全部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马家乡贾家村利用重阳节传统佳节,组织文艺队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文艺汇演,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提高乡村颜值上见实效。依托龙泉镇“全国重点花木之乡”的品牌特色和善应镇、马家乡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驻村第一书记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打造“音乐露天烧烤节”、红色旅游研学基地、亲子采摘等产业,既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又让村里的门面美起来。第一书记利用自身优势,整合派出单位力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成了13个美丽宜居村、23个环境示范村,善应镇黑玉村更是提升村容村貌后被评为“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全力提升乡村颜值。马家乡赵河村依托洹畔自然风光和保存完整的石墙石房石路人文景观,打造“乡愁记忆新名片”,让古村庄焕发新生机。(崔佳丽) 来源:龙安党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