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信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6|回复: 0

深刻认识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 让红旗渠精神永在!

[复制链接]

1120

主题

1127

帖子

4442

积分

社区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42
发表于 2022-11-5 11: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永在!”20世纪6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虽不在起点,却写满了初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续和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一、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切精神均来源于实践,红旗渠精神亦是如此。对于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探究红旗渠精神的生成根源,将红旗渠精神用于自身实践并发扬光大。红旗渠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逻辑支撑,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逻辑转换,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逻辑必然接续发展,构成了历史、理论、实践、发展逻辑环环相扣且接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红旗渠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就是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正如恩格斯曾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从历史起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旗渠精神的“根”与“魂”,红旗渠的修建、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既有特定的历史境遇、地理人文环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林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中原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以及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精神的影响孕育了红旗渠精神。

从历史的境遇上来看,翻开林县志、满卷旱荒史。从明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五百多年间,大旱104次、大旱绝收38次、人相食5次之多。从林州各地的灾荒碑文上大旱绝收,人之相食,旱魃为虐是这里曾经的真实写照,缺水的困境是林县人民几百年间面临的生存之困,生活的窘迫、缺水的困境是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劈山修渠的原因所在。

从历史之基来看,他们对于水的强烈期盼也化作了祖祖辈辈实践的探索。他们打旱井、引山泉、拦河水、修水塘,尽管如此,遇到旱灾,河干井枯,老百姓要翻山越岭,远道取水吃。几百年间,林县人民在治山治水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锤炼出林县人民坚韧不屈斗争精神,积累丰富的斗争经验和优秀人才,锻炼了一批批能工林县河山的宏伟目标,也激发了林县人民的干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和决心越来越大,为兴办引漳入林工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为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奠定了历史逻辑基础。

2、红旗渠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一切精神追根溯源皆来自于历史、人民和实践,红旗渠精神也是如此。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红旗渠精神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便是致力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红旗渠精神中“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和群众史观的生动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闪现着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生动阐释。红旗渠精神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和“漳河水如林县来”的梦想,“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举,是积极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产物。

马克思指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就是“精神变物质”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由各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不断熔铸锻造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接续发展的凝结而成的精神系统,是一个“类型多样、层次分明、体系化的复杂精神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不断发扬光大,孕育和铸造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体现,拥有共同的思想内核、共同特质,比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等特点。

3、红旗渠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林县人民具体实践的结果。林县人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同自然抗争,最终挣脱贫苦的枷锁,摆脱自然的桎梏,创造出感天动地的红旗渠精神。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本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修渠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成果与人民共享。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红旗渠精神是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深入寻找水源,反复调查研究,最终成功把浊漳河水引到林县,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顶住浮夸风,不瞒报,不虚报,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为日后红旗渠的修建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储备,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动力。人们的美好愿望,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实践。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立足自身实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不等,不靠,不要”是林县人民用了10年的时间,一钎一铲攻坚下来的。在红旗工程整个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自力更生、集思广益进行设计与施工管理,从不包办代替,充分调动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核。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同样是跨农户、跨家庭、跨村落、跨地域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工程的成功修建,是林县人民、山西人民团结一心、相互支持、相互奉献、相互配合的结果。林县人民不求回报、不计得失、山西人民慷慨解囊、守望相助,共同缔造了人工天河-红旗渠。

二、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精神、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在今后的传承与弘扬过程中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要紧扣新时代发展脉搏,把握政治引领方向,结合新逻辑,探索新机制,将红旗渠精神的红色基因镌刻在华夏子孙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当中。

1、转换机制:将红旗渠精神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我们要从创新、开放、共享三个方面深入探索红旗渠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弘扬路径,充分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优化红旗渠精神的传播方式,加强红旗渠精神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拓展新媒体、新技术、新材料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从不同形式、方法、内容等方面扩大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我们要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经验应用于社会实践,构建红旗渠精神的具象化行动指南。

2、联动机制:利用多领域多平台联动弘扬红旗渠精神

我们要构建红旗渠精神传承联动机制,以中国共产党接续发展百年历史为纵坐标,以英雄模范、典型地域、历史时期交织叠加的横向分布为横坐标,深入探究红旗渠精神的红色基因与中国共产党立体多维精神谱系的内在联系,形成论证深刻的理论成果。要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和纯洁性、“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情怀、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3、融入机制:推动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育人平台

红旗渠精神有助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的培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要以凝练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优秀红色文化为主线,将红旗渠精神与“融媒体 +”大思政平台相融合,重点营造红色文化特征鲜明、红旗渠精神氛围浓郁的育人文化氛围,讲活红旗渠好故事,让红旗渠精神在广大青年朋友中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把青春热血镌刻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上。

4、外传机制:加强红旗渠精神的海外传播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随着红旗渠的世界影响日益扩大,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无不由衷赞美红旗渠建设成就、钦佩红旗渠精神。“走出去”的红旗渠后人、“迎进来”的红旗渠客人为红旗渠精神的海外传播奠定了现实基础。加强红旗渠文化海外传播,就要注重开发设计面向海外消费者的文创产品,注重创作适应海外读者、观众欣赏习惯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红旗渠建设成就和红旗渠精神虽然已经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但其影响提升潜力空间仍非常大,仍需各传播主体创造性工作,为丰富人类精神宝库做出更多努力。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滋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因链”,探寻红旗渠精神红色基因传承机制的“路线图”,续写中国精神的新篇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来源: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艺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安阳信息网 ( 豫ICP备11004162号-1 )

运营商:河南乐蚁传媒有限公司 豫公网安备410503020009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328

GMT+8, 2025-5-20 14:28 , Processed in 0.05775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