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7
1805
6352
网站编辑
10月27日至31日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在贵州大学举行
安阳师范学院青年学子与来自内地的344所高校、港澳地区的9所高校团队同台竞技
最终强势突围
首次获得全国特等奖
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颁奖现场
安阳师范学院报送的3件作品,全部获奖:
特等奖1项
二等奖1项
三等奖1项
其中,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宋旭、张重阳、许素梅指导,学生张春喆、王萌、朱亚冰、张豪等的作品《让中国文字“活”起来——数字赋能甲骨文保护传承研究》荣获大赛特等奖,这是安阳师范学院首次获得该项赛事最高荣誉,全省仅有2项作品获此殊荣。同时,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王永昭、郭鹏、王少华指导,学生刘悦、史新跃、祝嘉怡等的作品《校园反诈陷困境,数智模型赋动能——“校园诈骗”高危人群识别及针对性教育管理》荣获大赛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成伟、胡志英、秦国防指导,学生王艺炜等的作品《永远的太行丰碑——基于百位红旗渠建造者群体记忆的访谈调研》荣获大赛三等奖。
团队风采
01
特等奖:让中国文字“活”起来——数字赋能甲骨文保护传承研究
推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张春喆 朱亚冰 王萌 李俊虹 张豪 田锦绣 常乐雨
指导老师:宋旭 张重阳 许素梅
作品简介: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甲骨文的守护传承。作为来自“甲骨文故乡”的安师学子,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对甲骨文保护传承现状进行广泛调研,深入探索数字化与甲骨文的结合、转化及推广。团队提出了“一主二翼三层面”实践路径,利用计算机衍生技术,开发了甲骨文虚拟交互平台、设计了甲骨文沉浸式体验小程序、打造了AR甲骨文创等,为古老的甲骨文插上科技的翅膀,实践成果得到多位专家学者肯定,被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单位采纳,实践成果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50余次,并在今年获评“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02
二等奖:校园反诈陷困境,数智模型赋动能 ——“校园诈骗”高危人群识别及针对性教育管理
推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团队成员:刘悦 史新跃 祝嘉怡 贾超 毛梦垚 张紫焱
指导老师:王永昭 郭鹏 王少华
作品简介:本团队发现大学生已成为网络诈骗的最大受害群体,高校在反诈方面也存在着反诈软件覆盖广但使用频率低、管理人员多重身份易产生职业倦怠等众多困境。本项目通过调研,利用智能聚类算法,绘制出人群画像,提出差异化管理;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设计高危人群进出机制,提出精细化管理;利用数据,分析学生偏好,提出个性化管理。将“三化”教育方案应用到某高校进行实践探索,形成特色育人品牌,实现了反诈教育的全方位、深层次、融合性提升。
03
三等奖:永远的太行丰碑——基于百位红旗渠建造者群体记忆的访谈调研
推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团队成员:王艺炜 杨浩源 林艺娟 李依梵 宋润恪 刘芸婷 王斌 胡窅闽
指导老师:张成伟 胡志英 秦国防
作品简介:团队经过 5 年的接续努力,行程 20000 余公里,足迹遍布林州 600 个村落,寻访修渠者 700 余人,录制口述视频 4320 分钟,撰写寻访日志 5 万余字。通过对寻访资料的深度分析,将红旗渠建造者群体记忆建构为“五个一”,即一个主题:用双手改变命运的自强不息精神;一个传统: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一个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种底色: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种传承:从“战太行”到“美太行”的接续奋斗。团队提出“创作—展示—标识—技术—宣讲”五位一体传承模式,以期用更真实鲜活、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弘扬红旗渠精神。
大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挑战杯”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系列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被视作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的最高荣誉殿堂,吸引了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件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
END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安阳信息网 ( 豫ICP备11004162号-1 )
GMT+8, 2025-7-4 01:03 , Processed in 0.074047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